扫一扫分享微信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体某处不舒服但又不想去医院,于是上网搜索自己的症状,俗称自己给自己看病。这样做的结果是,省了挂号费但被网上的不靠谱诊断吓个半死。
但现在不同了,AI正在医疗领域大放异彩。
关注ChatGPT的网友应该看过这样一条来自外媒Today的报道。一个小男孩得了怪病,妈妈带着他就诊整整3年,问诊了牙科、儿科、耳鼻喉、成人内科、肌肉骨骼等科室的17名医生,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看到ChatGPT发展得如此强大,也是病急乱投医,这位妈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孩子病情分享到了平台上,结果奇迹出现了,小男孩被诊断为脊髓栓系综合征。17位医生共有的盲点被ChatGPT发现了,随后孩子得到了精准的治疗。
这段听起来有些神奇的国外小男孩的经历,在得知AI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后变得顺理成章。据不完全统计,国外的谷歌、英伟达、亚马逊,国内的腾讯、百度、京东等都已经布局了医疗大模型。有了这些科技巨头的加持,海量的医疗临床数据也将变得有条理,而这些体系在辅助人类医生诊断方面将大有作为。
AI+医疗的发展壮大,对于医疗资源匮乏、贫困国家和人群意义重大。同时,对于疑难杂症的诊断也大有益处。从资本市场来看,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也在为AI制药注入新的活力。
但AI可以取代医生?其实不然。国际上对AI医疗服务依然持谨慎的态度。大模型虽然掌握海量知识和经验,但未经过医生诊断,盲目相信大模型给出的答案极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
此外,通用大模型的准确性是基于互联网巨量的信息,而医疗大模型的训练存在着数据不足和信息私密的痛点,数据安全和隐私无法有效保证。
即便如此,医疗大模型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仍是未来AI医疗的大势所趋,看病又快又准相信很快将成为现实。
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是数央网持续关注的方向,此外,金融创新、智能制造、零碳与ESG、新消费也是聚焦的重点。2023年12月,数央网联合众媒体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科创节暨2023数服会将举办,会上更多有关数字经济与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观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