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分享微信
京东云的一些老员工也已经记不清,到底是在哪次战略会上,京东云按下了加速键。
不过,时至今日,从京东的一个小部门,到成长为京东技术战略的核心,京东云已经完全大变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京东对技术是有执念的,这些执念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早期京东电商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
在购物节以及大型促销活动中,电商平台比拼的是后台系统对流量洪峰的承载能力。2008年到2012年,是中国电商发展的黄金时期,京东商城的日交易量每年指数级翻番:从日均5000单,到日均10万单,再到日均50万。2011年,瞬间流量峰值已经突破每秒10万单。
订单量每年暴增,但京东商城的原有系统却很难匹配上这个增速。2011年京东618时出现部分系统宕机,此后几个月一场图书促销活动让系统再次发生故障……一系列的系统稳定性问题直接影响到前端业务,京东的系统变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坊间传闻,京东高层曾经为了这个事情专门叫了当时负责技术前端与后端的两位负责人“喝茶”,桌上还放了两把刀。有外部解读,这意味着京东高层下决心要对技术部门“开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电商竞争最重要的是信息流、物流背后的后台系统。如果系统稳定性不能保证,很可能错失未来。
在那之后,京东的技术团队着手解决原有集中式系统的问题,京东要用一种新的方案重构系统,实现技术系统的快捷迭代。
于是,在走向分布式的同时,京东也早早开始筹备京东系统从物理机向虚拟化转型。虚拟化的好处在于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服务器资源利用率,并促进解决资源的灵活调度问题。
不久之后,京东的云计算系统已经开始内部测试。彼时,京东在技术研发、服务器等上的费用达到数亿元。也正是在那年,京东下大力气请来多位国际大厂的IT高管,旨在推动IT技术与京东业务部门的融合,以期达到整合现有技术和平台、建立统一技术方向和系统架构、改善整体架构的稳定性的目的。
京东云技术的迭代,已经逐渐拉开。
全量上云
从物理机到虚拟机只是云计算的起点。随着业务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来的两年,京东云平台开始加速容器化和微服务治理的进程。
“集团在2013年就开始用容器,在行业中非常非常的早。无论是发布效率、资源利用率,还是单元化的部署,容器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益。”京东云产研负责人说。
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京东在2014年为了扩展国际化业务,对底层云平台做彻底的容器化。
京东国际化的第一站是印尼。
当重新为海外站点准备“粮草”的时候,京东发现国内现有的系统最重要的问题是“拆不开”,产品应用都是紧耦合,一旦研发环境和生产环境之间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地复制,部署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京东启动了容器引擎平台JDOS 2.0的自研开发,在原1.0的基础上,围绕Kubernetes,整合了JDOS1.0的存储、网络,打通了从源码到镜像,再到上线部署的CI/CD全流程。并逐步完善了容器的监控、网络、存储、镜像中心等容器生态建设。
技术驱动下,京东新业务迭代也更快了。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这样形容当时的状态:“晚上修改的东西明天就能发布;今天在国内新上线的东西,明天印尼在另外的场景下也能重新把功能组合起来”。
全盘梳理好京东的整个底层系统,此时的京东云已经成为全球容器化最彻底的云平台之一,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Docker集群、全球最大规模的Kubernetes集群,这为之后京东集团自研业务全量上云做了充足的准备。
“基于云原生的混合数字基础设施,京东云已经是全球云平台最彻底的公司之一,2021年京东618购物节订单是百分之百在云上完成的,包括京东物流、京东金融。”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IAPR Fellow梅涛在日前举行的“2021京东618媒体沙龙”说道。
“我们核心的系统绝大部分已经在云上了。所以全量上云对我们来说算不上是一个挑战,反而是一个证明。因为京东复杂庞大的业务上云过程已经踩过了几乎所有大型企业上云会踩的坑。”京东产研负责人表示。
理清京东系统的内在逻辑之后,2016年4月京东宣布正式对外推出云服务。不过,这一步的迈出除了有前面的技术打底,京东从集团战略、组织架构层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一年也成为京东云快速商业化的起始年份。
2017年1月,京东在集团年会上公布了京东集团新的战略规划,技术被放在了尤为重要的位置。这年后来被看作京东向“技术型”公司转变的重要节点,也是京东云真正发力的开端。
彼时,京东云主要面向外部服务的华东云计算中心已经建成,设备已经开始安装。
接下来,京东技术部门逐渐向推动“云”发展的方向进发。
组织架构“云”化,集团“技术”化
媒体资料显示,2016年前后京东技术部门实现了“前台”和“中台”的解耦,京东把技术部门从业务部门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技术大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包括云、大数据、AI等技术团队,二是应用技术研发团队,主要服务于京东零售业务,两大团队直接归属于CTO大系统。
“京东的核心基因是电商,技术一定要相当强大。之前京东技术一直是服务于业务,现在我们要引领业务。”一位曾经深度参与技术团队调整的老员工如此评价当时的改革。这同时也意味着,“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京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京东云事业部也由此成立。
在云计算方向发力的同时,京东也在并行布局人工智能。2019年12月6日,京东宣布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个品牌合并为“京东智联云”,京东云与AI事业部成立。
当时有内部人士回应,云与AI事业部的成立是为了把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IoT的技术、产品进行更好的顶层设计和商业落地。
在逐步加深技术基因的情况下,2020年5月,京东再次将“技术”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未来10年,技术的进步会比过去100年的都来得更猛烈。我们也会坚定不移地转型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京东在内部信中这样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今年,我们已经正式更新了京东集团的战略定位:我们是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足见京东以“技术”重塑产业的战略意图。
2021年5月,随着京东云与AI事业部与京东数科完成合并,京东科技成立。京东云与AI也按照云、IoT等业务线被划分为若干个事业群。前麦达数字总裁、Oracle全球副总裁高礼强在这个过程中被任命为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总裁。
京东云再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成为京东面对行业、政企客户进行技术输出的核心平台和品牌。它的定位也变成了“最懂产业的云”。
顺势而为
“每一次变动,京东云都上了一个台阶。”一直见证着云业务成长的京东科技京东云事业群解决方案部负责人朱冰评价说,“云和AI、IoT合并的时候相当于把技术板块做了合并,数科与云和AI合并的时候是把业务板块做了一个合并。”他认为京东最近的两次组织调整,一次对京东技术做了统一,一次对技术服务业务做了统一,而这两个统一对京东云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个月前,国际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了一份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追踪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规模升至6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0.7%。其中,京东云IaaS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国第五,在头部厂商中增速再次排名前三。这意味着京东云已经站稳了国内云计算第一梯队。
回顾近十年来京东云的发展,京东云现在取得现在的成绩与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京东自身业务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云平台支撑;另一方面,京东集团在整体战略上对“技术”的执着;最重要的是,京东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业务特质,为京东云向产业扩展提供了丰富场景和坚实的积累。
如果说前两个因素是京东云发展的土壤,那么最后一个因素则是京东云得以规模化发展的DNA。
对此,朱冰也颇为认同,他认为看一朵云的成长不可避免要看它身后的公司。他强调:“京东本质上是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对于行业的深入理解和对于生态的连接能力,是京东云很重要的推手。”
朱冰所指的“供应链”与“电商”平台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前者发源于很重的自营业务,还有完全闭环的物流和供应链服务的能力,而作为一家零售和供应链公司,“零售和交易”是供应链中天然的最中间环节,它又是完全开放的。
朱冰补充表示:“这样一家企业,它天然连接产业互联网中的消费端和制造端,也就是向上延伸上游制造端,下游通过客户服务连接到数亿消费者,甚至连接到整个城市、产业、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这是京东云有产业基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拿供应链数字化来说,由于自身业务的原因,京东已经构筑了一个覆盖全国社会供应链的体系,这个体系一端连接数百万SKU、几十万品牌商与制造型企业,另外一端连接采购力最旺盛的5亿消费人群。
按照京东特有的十节甘蔗理论,十多年前京东云重点在做后五节:营销、零售、交易、配送、售后,并且京东的技术重点也放在了后五节上。而随着供应链能力的积累、提升和拓展,京东在这后五节聚集的能力已经足以去服务供应链的前五节,即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
京东云与产业
与其他技术服务商相比,京东云的区别在于,一直以来都是在场景下生长出来的——在其他云计算服务商忙着帮自己的技术找垂直场景、忙着在产业落地的时候,京东云身处扎实而丰富的场景应用中,并且已经在这里扎根了十多年。
“我们洞察了消费者需求,我们知道消费者用什么东西,我们反向告诉制造商说你应该生产什么。这实际上是京东已经具备了向‘甘蔗前五节’延伸的能力。从营销开始向前的定价、制造、研发、设计、创意的环节,京东已经开始深度参与。”高礼强说。
高礼强所说的用供应链的后五节来影响供应链的前五节,实际上是现在流行的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用户直连制造)。他认为,切入C2M后,京东云等于一侧连接了工业互联网,一侧连接了消费者。不仅如此,京东还帮助企业端做好了需求洞察、新品设计、新品测款,然后产品定位、营销、交易等闭环连接。
而在这条“链”上长出的京东云,逐渐在云平台、无人仓储、无人配送、智能客服、数据营销等积累了服务产业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梅涛总结出了十点:“更懂用户(C2M反向定制+智能客服),更懂商品(多模态营销内容生成+区块链防伪追溯),更懂场景(智能供应链决策+一体化供应链+虚拟数字人),更强的基础设施保障(超大规模数据集隐私计算平台+基于云原生的混合数字基础设施+液冷数据中心),这是京东从产业中得来的十大技术应用趋势。”
京东云发布京东618十大技术应用趋势
既能带动产业链发展,又能服务产业,这让京东云也成为了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以广西金达南宁T1项目(以下简称“T1项目”)为例。南宁计划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原T1航站楼为中心建设全球东盟-中国广西的供应链中心、媒体中心和智造中心。
凭借在供应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京东云成为该项目不可或缺的产业发展助力者。
不久前,在T1项目的中国东盟生鲜空港产业园的建设中,北京金达与京东云共同打造的“JDT1”中国-东盟一体化生鲜产业园交易平台完成一期线上开发工作,并启动平台试运行。资料显示,“JDT1”实现了三个打通:
一是打通商城前端ToB业务关键流程,实现B端客户、自营或第三方商家与平台运营管理的联通;
二是打通商城ToC业务关键流程,将C端客户与自营或第三方商家及平台联通;
三是实现了后端供应链关键业务流程的打通,将前端京东旗舰店、东盟生鲜商城与后端客服、仓储、采购、渠道、财务部门在线联通,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像T1这样的项目,在京东有很多。
随着这些产业项目的深入推进,京东云加强了在零售、物流、金融、智能客服、数字城市以及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布局,京东云从公有云向混合云转变也已经开始。
企业数字化转型将面临快速敏捷交付的能力,以及对于业务变化的感知的双重挑战。企业将会由原来的固定资产性采购转变为服务费用性技术采购,这种变化要求企业能够提前感知业务的形态,这就需要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应对需求,也需要一种新的交付模式来承载新的平台。
这一新的平台就是混合数字基础设施。
混合数字基础设施将联结业务、开发者、物和人,并具有敏捷、稳定的特性。京东云混合数字基础设施有三大优势:经过流量磨炼的领先公有云,具有深度行业Know-how的专有云,以及开放、敏捷、高效的混合云。
“在硬件之上,我们有一层云分布式操作系统,它可以跑在各种基础设施上,企业可以在这个上面重新获得云原生体验。”产研负责人说。
进入新的阶段,京东云所有的变化都基于一个逻辑:“贴近产业的,长自京东的一朵云。”
面对现阶段的云计算市场竞争,朱冰相对乐观。他认为,产业互联网的市场不仅仅是拼基础能力,更多的是靠对行业的理解、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以及生态整合能力。
如果说互联网行业的云计算竞争是存量的零和博弈,那么产业互联网中的竞争则是非零和的。
“我们愿意把供应链的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能力开放出来, 与行业里的PaaS、SaaS合作伙伴,甚至是云厂商一起合作, 共同赋能产业, 提升整个产业和社会的效率。”朱冰说。
对此,高礼强也强调:“京东云要做行业最开放的云,开放是行业客户的诉求,也是产业PaaS软件服务商的期望,开放是京东技术的DNA。”
京东第18个618狂欢节正在进行中。眼下,除了京东商城的618促销活动,京东云也摩拳擦掌,宣布全线企业级产品大规模降价。以往的618中,京东云都以保卫者的姿态支撑京东618大促,这一次,京东云要为云端战役,搏一搏了。
本文转自钛媒体(https://www.tmtpost.com/5400258.html)